看到學科中心轉貼這篇文章,還以為終於有教授投書闢謠了,一看內容我差點吐血!
(全文:自由廣場 地球科學工作者的苦口婆心:海嘯一定會再來! ◎ 李昭興)
我從盛怒到平息,寫下後面的東西。
好歹我也算個半調子的地球科學工作者,我沒辦法接受地球物理教授寫出這麼有違中學課本的東西(不然李教授就去改中學課本啊!搞什麼鬼!)
節錄其中一段:
核能不核能的就先不提了。
這段問題有什麼?
1. 菲律賓海不是最大的海洋地殼,這人把太平洋板塊放在哪裡?
2. 造山運動速率第一,這到底基於什麼紀錄?
3. 玉山跟海嘯的成因怎麼可以一起類比?
4. 海嘯會不會發生不是以遠近的方式來判斷吧?!
5. 既然都說基隆海嘯紀錄不清楚,那不如不要提!
我的專業是不如教授,可是我也是很用心學習的。
1. 板塊活躍的地方在板塊邊界,板塊邊界的活動跟下方的熱對流有關,這跟你這塊板塊大還是小應該沒有關係。不如說,由於板塊琉球海溝的隱沒作用降低了熱對流溫度而下沉,因此持續帶動板塊隱沒,所以琉球海溝非常活躍。這樣比較使人信服。
2.臺灣的造山運動速率的確很快,有的說法是每年8cm,分散在臺灣各處的逆斷層,累積的能量強大。但放一個世界第一在那說有多礙眼就礙眼,有沒把智利海溝、新賀布理底(東澳)放在眼裡啊?
3. 造山跟海嘯的時間尺度不一樣啊,你還不如類比921若發生在貢寮外海會怎樣。(嘆)
海嘯會發生目前知道所需要的條件是大的海底地震(規模>9.0),上下錯動型的地震。
拿這次印尼亞齊省(規模8.6)來說,因為是平移斷層,所以沒南亞海嘯(9.1)那次嚴重。
←這次←2004
4. 當然能量傳遞越遠會衰減,但就算距離震源很近,也得要有特殊的地理條件才會產生,這個條件就是陸棚。直接看圖比較快:
看到淺藍色的東西沒?就是那個。
還有那條顏色較深的線,那是海溝,如果跟岸邊平行,海嘯也容易發生。
這個是臺灣,右邊則是1900~1985年的規模6.0震央統計圖,所以臺灣相對不需要擔心。
(自己畫圖的網站掛了,這張湊合著用吧,附帶一題時間長度只有85年的統計資料絕對不夠,至少要萬年以上才行,但是沒人有萬年的統計資料,湊合著參考)
5. 然後我們終於可以提到基隆了。
"據信"基隆可能是因為海底山崩造成局部地區海嘯。
海底山崩發生在大陸邊緣,沉積物堆疊地區,這也會造成局部地區海嘯。(規模、能量都較小)
所以該怎麼辦?
學習地球科學,是要讓我們更了解臺灣,才能『趨吉避凶』,不是要告訴我們臺灣很危險,大家趕快搬去火星!
用這種似是而非的大鍋炒企圖喚起民眾的恐慌,老實說,我很不屑。
轉眼,我們又被打回那受詛咒的迴圈:
臺灣是不是很容易發生極端的天災?
是。
如果發生極端的天災會怎樣?
會很慘。
那我們可不可以不要住在臺灣?
ya,人民有居住遷徙的自由!(我竟然有此榮幸在熱門議題插上話)
如果我不想搬家有沒有永久解決的辦法?
沒有。
所以呢?
幸好海嘯發生的機率很低。
如果海嘯不幸發生了會怎樣?
會很慘。
.........
其實理性的作法,是請中研院之類的去徹底研究,去訂一個可以承受的規範,並切莫,無線上網(x)無限上綱(○)。
==
下面是在噗浪的碎碎念,順便貼過來,我只轉自己的。
而且運動大小跟板塊面積沒有關係啊。 除非我認知又錯了什麼...
如果是『臺灣位在板塊運動活躍的隱沒帶上』就沒問題了,或者後面那句改成『臺灣的造山運動速率驚人』也沒啥問題,沒是提啥世界第一?幹嘛故意把文章寫成這德行?
再者海嘯發生也不是像他寫的那樣,如果臺灣是一個常受到海嘯騷擾的地方,那海嘯就不會叫TSUNAMI,而要改成HAIGAOLON之類的發音了=__=
我們這樣說好了,當斷層發生,能量釋放出來。斷層的破裂面積越大、斷層的位移量越大,能量就越大。 所以才會說斷層越長,能量越大。
斷層在的地方可能因為地層脆弱或什麼而不穩定,很可能再次發生地震,所以才會界定出比較危險的活動斷層。 斷層既有的長度,不代表未來發生地震時再次發生斷裂的長度。←那篇文章有問題在這。(補:如果板塊邊界的長度就直接等於每次錯動發生的長度,那就變成2012啦!什麼?又應景啦?)
反正都又吐槽了就順便念一念,那篇文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基隆發生海嘯"據信可能是"局部海底山崩造成,那跟斷層什麼的又沒關係了。 把所有東西都炒在一起看起來很豐盛,不過就是....
地球科學的正統絲為應該是說『臺灣就是這麼危險,所以你要想辦法趨吉避凶』而不是像這樣拙劣的恐嚇平民。(更正,一點都不拙劣,因為大鍋炒所以大家都會相信,硍!)
==
最後,我有錯還請不吝惜花時間指點我。
不要像某教授只會『你觀念錯誤!』『你自己去看書!』『你看不到這方面的書也不是你的錯!』
一想到火都起來了!
講這幾句難道我就會懂了嗎?抱歉我還是一樣完全不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