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Georges Pompidou Center)的印象,我從不諱言告訴別人(甚至帶點得意的態度):我在這個知名的現代藝術展覽廳的沙發睡了一個半小時(或更久)!XD
整理照片時才想起,有個作品在睡眠以外時困擾了我不短的時間,就是上面圖片的這個展覽。
這個作品是兩面牆一組的展覽。
一面牆上就是照片中,三個『印有天文論文』看板,這面牆的對面是一模一樣的三個空白的看板。
我坐在兩面牆中間的沙發上面對這篇論文仔細看了20分鐘有吧,
論文的作者是個俄國天文學家,這篇是『天文物理期刊』1968年的讀者來信,講的是『恆星風與瀰漫星雲間的交互作用』。
看了一下摘要的部分,我想他最終目的大概是企圖要藉由在瀰漫星雲中觀測到的恆星風,證明瀰漫星雲可能會成為恆星。
我考慮過這篇論文是不是假的,不過它顯然很真,因為文末也規規矩矩擺上了參考資料,並且整篇文章的樣式跟以前所閱讀的諸篇『天文物理』期刊的格式一模一樣!(除了它的解析度顯然比較高)
看著看著想起了很多回憶,作者的行文風格實在很像我閱讀的第一篇論文(同樣的期刊、同樣是俄羅斯學者),我不太喜歡以前星際分子的教授,現在要作星際分子應該都是從電波或X射線著手吧,不知道地球生命來自彗星這個議題現在討論到什麼地方去了,而且我好像真的很久沒唸書了,有點想念那個可惡的星系理論模型,疏散星團的分布是否已證明為分子雲高速撞擊銀盤產生......
不過這一切都跟這個作品的『藝術性』無關,而這個作品也沒解說,因此我不但不太懂這篇論文的內容,也不太懂這個作品的主題表現。
我有想過是不是作者打算告訴大家論文中所描述的瀰漫星雲結構複雜到非常藝術,像M16, eagle這樣:
(每日一天文圖)
不過從我讀得懂的內容去理解,這個恆星風模型是很理科死板的結構,一點也藝術不起來。
為了找這個作品的作者,稍微孤一下,這篇論文是真的(ADS連結),確定不是作品作者(個人網站連結)。
有個網頁也提到了這個作品(連結),該網頁希望觀看文章的人提出關於這個作品是不是件藝術的回應,我沒讀完下面的回應,而且我也講不出自己的看法,如果真的要說的話,這是個很謎的作品,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困擾,而且我認為就算這是件藝術作品,作者也應該掛名該期刊的編輯。囧
接著我又想起了我的惡搞....
==
EIRCA USO的作品『夕陽瀲灩』
近年因人類過度發展導致激烈的全球暖化,尚有狂妄自大的人不願接受這個事實,烏索(ERICA USO)這幅作品主要是透過橫看湖面波光的夕陽餘暉,諷刺日新月異的工業若不思反省,也將走進夕陽。
==
現在我新年新希望可以改成:臨終前,我希望自己能對現代藝術有更正面的看法。(聳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